為了花開如雪海 ——中國供銷集團助力棉花產業發展的改革創新之路
發布時間:2022-01-13
有一種豐收似白雪滿地,那正是棉花豐收的場景。當棉農躬身播撒下第一粒棉種、親手摘下收獲的第一朵棉花、拿到銷售籽棉的第一筆收入,他們不會忘記,中國供銷集團有一支不畏辛勞、協同作戰、共榮共贏的棉花產業服務生力軍。
棉花不僅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也是涉及農業和紡織工業兩大產業的商品,更是全國1億多棉農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棉花協會數據顯示,我國既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費國、進口國,也是全球第二大棉花生產國。作為我國最大的優質商品棉基地,去年新疆棉花總產量為512.9萬噸,棉花各項質量指標同比實現較大幅度提升,機采棉比例持續提升,棉農生產效率明顯提高,實現增產增收。
在這“白色黃金”豐收的背后,是各方努力的結果。中國供銷集團近年來持續以創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拓寬服務廣度、拓展服務深度、提升服務維度,通過所屬涉棉企業從棉花種植、收購、加工、入庫、檢驗、出庫到紡織企業采購等全產業鏈各環節發力,以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提升棉花產業核心競爭力,為帶動棉農增收、促進我國棉業提質增效發揮重要作用,為實現新疆地區棉花產業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中國供銷集團及所屬涉棉企業不斷增強質量意識、市場意識,不斷提升棉花供給的質量、效率和層次,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增強了中國棉花產業的國際話語權和競爭力,正奮力書寫我國棉花產業提質升級、向高質量發展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聚合力添動力增活力
助力棉花增產棉農增收
2021年8月,驕陽似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麥蓋提縣的棉田里,連棉花都懶洋洋地垂下頭,但這阻擋不了棉農劉新安的匆匆腳步。他說:“聽說中棉公司組織農業專家針對高溫天氣下棉花生長的注意事項和應對措施作現場指導,我特意從幾公里以外趕來。而且今天現場訂購農資還比市場價低,能省不少錢呢?!?/p>
劉新安是萬千受益于中棉CAS系統實現增產增收的棉農之一。中國供銷集團所屬中棉集團公司搭建CAS綜合為農服務系統,通過“龍頭企業+軋花廠+合作社+植棉戶”的棉花產業化經營服務模式,讓每一位加入到CAS系統的棉農都能享受到“點對點”的定向技術支持與服務,是棉農心坎上的知心人、離不開的好幫手。
作為國內最大的棉花經營實體企業和供銷合作社系統內的棉花流通骨干企業,近年來,中棉公司在新疆地區深耕農業社會化服務,搭建產業化綜合服務中心,協調整合農資、技術資源,通過土地流轉、農技服務、資金服務等方式,為棉農提供種植、采收、拉運、交售等全程配套服務,切實解決棉農前端生產難題。目前,中棉公司已在巴楚、阿克蘇、尉犁、昌吉開設4家子公司,開展土地流轉等為農服務工作。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為更好地形成社有企業及資源聯合為農的服務模式,打造棉花產業鏈閉環,中國供銷集團協調內部資源,在種植前端,聯合中農控股、中農立華與中棉新疆公司深入合作,為棉農供應優質且價格合理的農資產品,并利用中棉CAS積極開展棉田病蟲害防治,現場農技、植保培訓等為農服務工作,幫助棉農解決當地農資經銷鏈長、品類雜、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降低了棉花種植成本。
降本增效也是中國供銷集團所屬中農集團公司的初心使命。在中農控股烏蘇水肥一體化試驗示范基地,1100畝棉田實現全程液體肥施肥托管,平均每畝棉花使用液體肥100公斤,施肥人工成本每畝降低25元,共節省人工2.75萬元。從肥料投入量來看,常規施肥平均每畝養分投入量為35至40公斤(折純),液體肥每畝養分投入量約25公斤(折純),減肥效果明顯;從產量看,在同等施肥成本情況下,每畝較上一年平均增產40公斤、約10%,平均每畝助農增收268元。
2021年以來,中棉公司推出的《“品牌中棉”建設方案》也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果:以莎車、巴楚、麥蓋提、阿瓦提、尉犁、沙灣、石河子、瑪納斯、老龍河9個為農服務中心已于去年年底前完成試點建設;發布《2020年中國棉花加工行業產業發展報告》,與全國棉花加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同制定《棉花加工智能控制系統技術要求》《棉花包裝材料加工企業質量評價方法》《棉花包裝材料加工技術要求》3項行業標準發布并實施;截至目前,中棉公司已實現3.63萬余畝土地流轉經營,簽訂訂單戶1143戶,訂單面積114.25萬畝,訂單籽棉數量40.41萬噸,直接服務棉農規模1.2萬人余次,產業化綜合服務能力、行業引領力和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
2021年,中棉公司通過資源購銷平臺(2.0版)線上線下結合、期貨現貨結合,每個工作日平均發布可銷售資源量10萬噸左右,穩定了市場預期,保障了資源供應。截至目前,平臺用戶已超過1400家,覆蓋全國22個?。▍^、市),通過平臺成交資源接近100萬噸,逐步成為國內棉花市場價格的“穩壓器”。
產融結合,未來已來。在棉花供應鏈方面,中棉公司建設運營了5個棉花物流基地、2個口岸綜合物流服務企業、3個棉花物流中心及10個棉副產品集散中心,與供銷集團所屬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等第三方監管倉庫體系建立起良好合作關系,圍繞棉花及棉副產品的基礎供應鏈網絡已初步搭建形成。
全產業鏈數字化平臺
賦能棉花產、供、銷
生產方式轉變的同時,在產業標準化和智能化引領下,中國供銷集團所屬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發揮國內最大的棉花在線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作用,對棉花種植農戶情況、棉花種植面積以及籽棉交售、皮棉加工和入庫、皮棉質量重量公證檢驗、皮棉出庫流向等信息全程跟蹤。目前,已實現90%以上的全國棉花產業鏈數據信息采集和在庫規范監管,切實保障了棉花的質量安全,激發了棉花種植農戶的質量意識;并為精準發放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助力新疆棉花收購、保護棉農利益的同時,全國棉花交易市場依托覆蓋全國主要棉花產銷區和物流集散地的100多家合作倉庫,為涉棉企業、合作銀行等提供規范的棉花監管服務;聯合合作銀行服務小微企業1000多家,累計提供直接融資金額1200多億元,有效解決了涉棉企業“融資難”問題。
2020年年初,湖北石華紡織有限公司接到了一張進口特種紗訂單,急需較為難找的天然彩棉貨源。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接到石華紡織詢貨后,不僅為其找到了合適的彩棉,還為其提供了融資業務。不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石華紡織的工廠停產、訂單違約,也無法按時還款。在了解事情后,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第一時間協調延期還款,并主動減免部分費用,助其渡過難關。這成為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服務下游紡織企業的一個縮影。
1999年,我國儲備棉首次拍賣,開創了儲備物資由計劃分配轉向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先河。在此后20多年的發展中,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始終立足“棉花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戰略定位,積極服務國家棉花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實施,成為國家棉花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實施的得力抓手。
自2014年以來,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積極參與“專業倉儲監管+在庫公證檢驗”制度實施,具體負責新疆棉入庫監管和配合在庫公證檢驗工作。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累計辦理新疆棉入庫監管數量3681萬噸,并沒有出現一筆違約事件。2015年,全國棉花交易市場開始承擔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信息平臺建設和運營工作,有效整合了新疆涉棉部門的信息資源,建立起包括棉花種植面積核實、籽棉交售量實時統計、棉花加工企業公示、專業倉儲、棉花在庫公證檢驗、棉花監督管理和運營目標價格信息平臺等在內的一整套監管及信息追溯閉環體系。棉花也成為我國農產品中第一個實現全程數字化的品種。
業績斐然,碩果累累。自1999年至今,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累計投放儲備棉16次,輪入儲備棉6次,累計4500余萬噸;累計協助核查出疆棉3144萬噸,協助審核補貼資金149億元,完成出疆棉公路現場核查數量1358萬噸。自2005年至今,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累計為銀行提供監管棉花數量超過3500余萬噸。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的棉花供應鏈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棉花”,實現了棉花從種植、交售、加工、檢驗、倉儲、物流、紡織等全產業鏈的大數據采集、展示和應用,覆蓋7000家交易商、1000多家加工企業以及2000多家紡織企業,形成了產業上下游全關聯、新疆內地雙覆蓋的數字化發展新格局;并以e棉網、i棉網為載體,打造了包括供應鏈金融和物流配送在內的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20多年來,全國棉花交易市場不僅打造了商品棉交易、監管和物流配送、資金、數據信息等四大服務平臺,還建成了覆蓋全國的客戶服務網絡、棉花第三方監管網絡、業務運營和風險防控以及技術支撐等四大業務保障體系,構建了我國棉業發展新型生態圈。
棉花,一直是中國供銷集團聚合資源、整合優勢、傾力專注服務的重要業務板塊。中國供銷集團通過創新打造的服務平臺以及多種方式開展的配套服務,發揮產融優勢,不僅豐富了為農服務內涵、擴大了為農綜合服務外延,也極大優化了我國棉花供給體系,有效提升了棉花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為我國棉花產業實現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未來,中國供銷集團將繼續發揮棉花產業的“穩定器”和“推進器”作用,為促進我國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 經緯新聞
- 行業新聞
- 國資要聞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電話: 8610-84534078 | |
傳真: 8610-84534135 | |
地址: 北京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永昌中路8號 |
